中國動漫的成人化已是大勢所趨
10月14日,央視《新聞聯(lián)播》點名批評動畫片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(簡稱《喜羊羊》)、《熊出沒》,稱這兩部動畫片存在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等問題。此外,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于年內(nèi)出臺《國產(chǎn)電視動畫片內(nèi)容標(biāo)準(zhǔn)》,對暴力、低俗、危險情節(jié)和不文明語言等方面做出嚴格限制。
童年,似乎已經(jīng)離自己很久遠很久遠了,遠到早已記不得那一年穿過什么款式的花裙子、跳過什么花樣的皮筋;童年又似乎很近很近,近到提起《機器貓》《黑貓警長》《米老鼠》就好像是昨天才看完,今天還在和自己的小伙伴爭論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人物。
一直覺得80后是最幸福的一代,不必像父輩一樣提起年少便是“上山挖野菜”的憶苦思甜。我們的童年,雖沒有iPad,卻有每天傍晚定時守候的“機器貓”的陪伴,雖不能刷微博、微信,卻也在看著《葫蘆娃》《黑貓警長》的激動與感動中,慢慢“正能量”的成長著——因為無法加速跳到下一集,甚至覺得每天的等待期待也是一種美好。
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,《喜羊羊》怎么會被貼上暴力失度的標(biāo)簽?想起曾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個段子,一個90后的“腦殘”小媳婦模仿《喜羊羊》中的場景,閑來無事用平底鍋狠拍自己老公,導(dǎo)致家庭的經(jīng)濟支柱轟然倒塌?!稉P子晚報》也曾報道過連云港市3名不足10歲的男孩模仿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劇情,與小伙伴做“綁架烤羊”游戲,最后導(dǎo)致哥哥全身40%特重度燒傷,弟弟全身80%以上特重度燒傷。
很多時候,人們提及動畫片,普遍都認為這是孩子們專屬的“兒戲”,但在國外,動畫片也是分級的,成人動畫在市場上占有很大的份額。在日本,《蠟筆小新》就屬于發(fā)行、播出受限制的成人動畫,但在中國,有些咸濕的“小新”卻是誰都可以看的。面對一些“小新”化的小朋友,讓幼兒園里的老師哭笑不得。有網(wǎng)友也說,“我小外甥看《熊出沒》,現(xiàn)在真成了一個熊孩子,光是跺下腳就能把大他一歲的孩子嚇哭,不管是誰他都敢打,幼兒園的老師都無奈。”
也許很多人都以為《喜羊羊》的出現(xiàn)是中國動畫片進程上的一道光,其實不然。現(xiàn)在,中國動漫的成人化已是大勢所趨。因為越來越多的成人也愿意在動漫中尋求娛樂、放松、新奇,找回童真和童趣,或許這對中國動畫片的發(fā)展和壯大來說是一件好事,但“兒戲”中的成人化信息卻無疑會給年幼的孩子們造成不當(dāng)?shù)挠绊?。其實《貓和老鼠》也未必不暴力,看《白雪公主》長大的,也未必就會以為后媽都是惡毒的。問題不出在暴力上。無論是網(wǎng)上流傳的“嫁人當(dāng)嫁灰太郎”,還是劇中的詭計、粗話,都太像成人了。“喜羊羊”太生活化,有家庭有老婆有孩子有學(xué)校有同學(xué),不過是披著羊皮的人罷了,孩子們分不清動畫與現(xiàn)實的區(qū)別。既想賺取成人的那部分票房,又想披著“動畫片”的外衣,力求“老少皆宜”就勢必會造成“兩面不討好”的窘狀。其實動漫和電影分級的呼吁聲已有很多年,卻一直遲遲不見相關(guān)部門的回應(yīng)。如今,廣受好評的喜羊羊已經(jīng)不再喜洋洋,人們是不是也該敲響警鐘,不能再把動漫當(dāng)“兒戲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