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精神融入動畫
日前,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宣布正式退休,這讓不少粉絲遺憾不已。說起為何他會那么受歡迎,我以為或許是因為他作品中傳達的精神。
宮崎駿的很多作品人物設定都大同小異,故事結構也相差不多,但一集看完總會給人以震撼,那種對于精神的洗禮或許就是他成功的所在。相比日本這樣動漫發(fā)展成熟的國家,我國的動漫行業(yè)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。事實上,我國近些年培養(yǎng)出了很多善于技術處理的人才,他們在制作技巧上雖不能說已經(jīng)與日本齊平,但差距并不算大??蓡栴}就出在靈魂上,這個靈魂就是故事本身。我們的動畫大多分為教育人和娛樂人兩種,前者常常在動畫片中設置一位老師、媽媽或類似學究類的長輩,在一集動畫片中不斷強調應該如何如何,或是在動畫片最后進行長篇總結式發(fā)言,對于成年人而言這樣的方式都很難讓人接受,更何況坐不住的孩子們呢?另一類娛樂人的則只有娛樂,每集都有一個傻瓜被捉弄無數(shù)次,然后還樂此不疲地繼續(xù)找茬,動畫片看得毫無營養(yǎng)可言。
很多國外動畫看起來也很輕松,不乏搞笑甚至惡搞的成分,但或多或少都會將一些處事之道融入其中,例如,在動畫版《彭彭丁滿歷險記》中,主人公接到了照顧孩子的工作,結果淘氣的嬰兒讓二人疲憊不堪,故事的最后,主人公主動給父母打電話問候,沒有“我們應該孝順父母”的結語,卻讓孩子們明白了這個道理。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,動畫中并沒有長者出來教育誰,而是任憑主人公去做傻事,最后得到啼笑皆非的結果,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道理。
上一篇:中國動畫片迷失在技術誤區(qū)
下一篇:深度挖掘國產動漫的價值